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结合路径探究
李勇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00后”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思想政治教育亦需要相对的情感触发与导向。本文通过简述“00后”大学生在本科学习生活中常遇困境:学习高度自主化与学习目标模糊;专业课程与升学、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与现实中的孤独感;情感处理问题与网络诈骗问题。阐明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可采取的有效育人方法,即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助其成长。
[关键词]:00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
[基金项目]:2022-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导热Si3N4基陶瓷材料的快速烧结及微结构调控”(52102063)。
[作者简介]:李勇霞(1988-),女,安徽阜阳,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相关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较富足的生长环境与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化生活赋予了“0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00后”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更具有单体特质,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更具有时代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育人中一项重要工作,而“00后”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育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训练。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3]。”
本文通过阐述“00后”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困境,聚焦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结合方法,助力人才培养。
一 “00后”大学生常遇困境
(一)学习中常见难题
“00后”在大学面临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压力会随着入学年限增加而发生改变。“00后”大学生因较富足的生活环境,大多在大学入学前习惯了亲人师长在学习中的各种帮助与督促,被动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笔者在任职“00后”大学生的班主任期间,在与学生和辅导员的交流中发现,“00后”大学生在本科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常见性与必然性。大一和大四是学生学习压力较高时期,前者因为需要适应突变的学习环境,后者则是因处于升学、毕业的特殊时期。
“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的学业问题分阶段主要为:1)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带来的心理落差。大一入学的“00后”反应最多的学习问题是教室和座位都不再固定,课程之间需要携带书本转移,能和授课教师多交流的座位需要“抢占”。家长不再时刻关心自己学习;授课教师不再时刻关注个人学习进度。学习这件事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学习时间安排无人督促,初中、高中时期学习中习以为常的助力空缺。学习环境的变化与周围人对待自身学业态度的转变,是初入大学的“00后”心理落差的主要诱因。在被动学习方式向自律、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00后”大学生或因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注与监督而造成学业困境,以至于“不想证明自己”、“躺平”而挂科,为后期学业制造困境,徒增学习压力。
2)学习目标模糊导致学习计划缺失。大二的“00后”学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各种社团活动与较大一时期更繁重的学业之间,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出于对通识教育课程与学业规划认知的缺乏,部分学生会因此开始选择性逃课。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得学业预警对“00后”大学生自驱力的影响有限,最终形成惯性逃课;而学习动力与学业规划的缺失会使部分学生将学习目标转为“不挂科”,消极的学习氛围削弱了“00后”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负面情绪累积与学业高自主性要求的碰撞,“躺平”似自嘲转为习惯性放弃。熟悉校园生活后的“00后”大学生,在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消极学习态度是造成其学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3)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增大了学习压力。在大三时期全面接触专业课程的“00后”,会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时产生对未来的忧惧心理。部分曾被学业预警的“00后”大学生,在学业问题累积的前提下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这也是这一时期“0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专业不适合自己”的想法产生,会加剧上述压力;对自身发展规划的审视导致的焦虑心理也会放大这种压力。
4)升学、就业压力伴随的自我审视。“00后”大学生在毕业前期选择继续学业,其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研究生考试逐年增长的竞争压力;而选择就业面临的压力则主要为学业预警后的课业完成与相关专业技能考试。前期本科学习生活中积累的学业问题与未来规划的冲突,理想与自身能力间的落差是“00后”在大学最后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学业困境。
(二)生活中常遇问题
成长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00后”,唾手可得的海量信息,促进了其思维成长;更加独立的个性背面是“00后”较淡的趋同意识与对自我的专注。较富裕的生活环境和较强的自我意识导致了其生活自理能力和集体观念的缺乏,这也是进入高校、集体生活后,“00后”会面临的主要困境。
笔者总结了已有研究和现实中所接触的“00后”大学生反应的生活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较强的自我意识引起的人际交往压力。“00后”大学生入学后在面临的居住条件下降,吃住习惯改变的同时,第一次居住多人寝室所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与群体融合问题是其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难题。长期备受关爱与相对自我的生长环境,使得“00后”大学生在遭遇因作息习惯与生活习惯不同引起的矛盾时,沟通不畅的困惑与挫败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对自我空间的追求所带来的摩擦成为“00后”朋辈交往中的主要矛盾。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较高的自我表达需求在独立判断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使得“00后”大学生在初次面对集体生活时,极易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2)结构化的网络生活加深了现实中的孤独感。生活与娱乐方式高度网络化的“00后”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二次元圈层”的隔阂带来了更多校园“独行者”。虚拟化社交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落差,网络生活的活跃与现实生活的孤寂对比,无形中放大了“00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孤独感,导致情绪心理出现问题。活跃的思想在网络平台上对自我的构建,是部分“00后”大学生依托他人评价完成自我认同的主要路径。虚拟与现实间的心理落差与自我矛盾,极易模糊“00后”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加剧身份认同的断裂感,这也是“00后”大学生自我迷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3)情感处理问题。“00后”较成熟的心智和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得其在面临与亲人、恋人的情感问题时,常表现为理智上理解,情感上不接受。心理上的阻抗会导致不成熟的应对行为,从而恶性循环增加心理压力。在多元价值观和非主流思想包围下成长起来的部分“00后”大学生在处理与亲朋间的矛盾时,对自我认可的需求急剧增加,较普通社交冲突时的包容与回避行为,其更具有低龄化特点。对亲密关系的期待与高需求易引起“00后”大学生在情感冲突中的情绪问题与偏执行为。
4)网络诈骗问题。高频使用网络的生活和较差的信息保护意识,不法分子针对“00后”大学生此类特征采用多种诈骗手段进行精准诈骗。成长生活在多元化价值观念时代的“00后”对自我在现实社会的发展,其认知偏理性和务实。而社会阅历与人际交往的缺乏,法律常识与社会危险认知的不足,极大程度增加了“00后”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风险[4-5]。网络诈骗对“00后”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侵害,易引起消极思想蔓延,极大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 思辨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性与情感
思辨能力是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00后”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是高校树德立人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翻转课堂”是目前思辨性课堂的主要建立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使用需要突破课堂与生活间的阻隔[6]。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倾向,提高思辨能力是高校育人的关键之一。作为批判性思维培育者之一,班主任要善于在“00后”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倾向的培育过程中,引导其对各类信息的鉴别与分析,且需要注重理性与情感的融合。
积极的交流与诚恳的倾听是解决学生学业与生活难题的有效方法,更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情感是个人支撑精神生活的主要力量,也是维系与他人思维交流的重要支柱。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这两件日常事务并不只依托客观认知展开,情感存在于整个过程。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与情感交流息息相关,而日常事务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也是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最好时机。语言作为思想沟通的重要媒介,相互交流可以完善彼此认知,助力思维结构建立;语言是传达情感的桥梁,而倾听可以在发现“00后”大学生情感触发点的同时激发其独立意识。
笔者在“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面临学习、生活问题时,倾听的效果远高于劝导。部分“00后”大学生对专业与前途的困惑,一定程度上源于对专业知识结构与自身认知的不足,有效沟通可提高“00后”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有助于其顺利解决学业问题;临近毕业这一时期的“00后”大学生源自自身审视的焦虑心理可以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缓解。作为班主任,在与“00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耐心地倾听其情感诉求,找准情感触发点,引导其运用批判性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确立正确的三观。
“00后”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时,与他人的积极沟通可以有效帮助其对冲突本质的理解;与朋辈和亲长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增强了自身社会联系,可以有效削弱校园生活的孤独感与遭遇网络诈骗的风险。在交流过程中倾听可以助力于“00后”大学生挖掘问题本质,有利于其站在批判者的角度看待自身问题,从而寻求到更适合个体的解决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交往的底线需要在开学时的第一次班会,向“00后”大学生着重强调。“0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涉及到朋辈与亲长,而他们较强烈的自我特性往往会以“弱批判者”的角度理解看待问题。即倾向于自我服务性的对他人的批判,缺乏同理心与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当“00后”大学生学会情感与理智结合,肯将己身置于他人处境,其批判行为才具有公平性,看待、解决问题才更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感染力才更突出。
(二)信念与成长
“0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前便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对祖国的热爱毋庸置疑。网络对思想活跃、开放度较高的“00后”的生活渗透明显,体现在其新事物接受程度高且参与意识强,并在道德认同感与社会责任认知上呈现出个体差异。与批判性思维教育有机结合是“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思辨能力的培育有助于“00后”大学生对网络繁芜信息的筛选与辨别,明确自我体验与评判标准的区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尊重与认同。尊重“00后”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针对不同个体特征,细化培育方法;认同其对社会与生活的思考,鼓励其提升思辨能力,有利于增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与遵纪守法教育中若只设置禁区和红线,必然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向更符合他们生活节奏的网络寻求答案与自我认同。尚未完善的三观与虚拟世界繁杂信息的碰撞,增加了其结果的不可控性。而“00后”大学生所特有的低龄化与网络化的群体特征,使得他们在面对调查问卷等严肃话题,其语言表达往往并不贴近实际行动,这也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导向环节就是找准情感触发点;并需要积极观测消极及偏激的网络流行观点对“00后”大学生的影响,保护其对国家与党的情怀;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三观。
“00后”大学生初入校园所面临的学业困境,如上文所述,需要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带来的心理落差与学习目标模糊导致的学习计划缺失,其本质问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成功渗透,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生活上的突然独立与相对自由无形中放大了“00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虚无感,此时其情感依托较弱,极易被上述网络消极思想所影响。习惯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00后”大学生,个人情绪以及突发外在事件对其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批判性思维培育,助其完善自我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爱国爱党爱自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00后”大学生高校生活第一次班会进行的信念教育。并通过“00后”大学生对国家与党的深厚情感,以此为情感触发点,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其思辨性思维模式的引导,加强其爱国爱党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在“00后”大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学业与生活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其对祖国与党的自豪感,引导并加强其对自身学业的认同与对未来人生的期待,从而获得稳定的学习动力,有目标地规划学业与人生,解决所遇学业难题。
综上,思辨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可助力于“00后”大学生高效解决学业、生活问题,获得自我认同,助其健康成长。
三 结语
爱国爱党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0后”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可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来获得自我认同,通过情景置换来理解事务双方立场。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维度,结合批判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助力“00后”大学生厘清学习生活中所遇困境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4-30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4-20
[3] 习近平.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9-29
[4] 李敏, 颜吾佴. “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4-124.
[5] 梁宏亮, 王元力. 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引领创新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33):9-12.
[6] 朱叶秋. "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6(17):11..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Li Yong-xia
(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150001)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millennial university students exhibit the distinct era characteristics, hence,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requires the correspondent triggering and guidance of emo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campus life for millenni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elf-study and vague learning goals; the pressure for the major courses, the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the pressu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the emotional problem and the internet fraud. And it suggest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as the class adviser, lea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have firm beliefs is benefit for the growth of the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