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仓储在线,龙源期刊网

主管单位:河北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大众文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发表 » 正文
《大众文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由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文艺类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文收录。
《大众文艺》
投稿邮箱:dazhongwenyishe@163.com
咨询电话: 15833114535

咨询在线: 3200336745

咨询微信:dazhongwenyishe

快捷链接
论文发表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思政探索
2022-05-06 浏览量:647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思政探索

            楼天灵,卢培苗,叶剑尔,叶丹玲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药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 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展开。同时,“课程思政”也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成为各大高校对专业课课程建设的要求。在专业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的基础上,如何将“课程思政”巧妙的融入课程,使思政教学贯穿至大学生的整个学习体系,正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和尝试的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初步探索和实践了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和评价的方法,为推动其他各专业课“课程思政”在新教学模式下顺利开展建立模板。

[关键词] 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食品微生物

[基金项目] 2020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项目(编号:XJJK2020005

[作者简介] 楼天灵(1985-),女,浙江宁波人,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药工程学院,讲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研究;卢培苗(1972-),女,浙江宁波人,学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药工程学院,讲师,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究;叶剑尔(1979-),女,浙江宁波人,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Explora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od Microbiology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and Offline"

Lou Tianling, Lu Peimiao, Ye Jianer, Ye Danling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Zhejiang  315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ost epidemic era,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s in full sw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professional class require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more and more matur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many educators are thinking and trying how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the course and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un through the whole learning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course of food microbiology as an example,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as the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 so as to establish a template for promot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under the new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nline and offline, food microbiology

在20161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更是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理论课延伸扩展全部课程。紧接着,在2017年,课程思政理念被纳入中央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更是在全国高校掀起课程思政的改革大潮[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尤其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更是掀起了“全民网课潮”,也进一步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我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也正是在这次教学改革大潮中,成功实践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思政”是我们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改革实践。本文将以食品微生物课程为例,将“课程思政”教学建立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教学,深入第二课堂进行“思政教学”。

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目标重构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可以说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因此,要实施“课程思政”,首先就要重构课程目标,形成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相统一的新课程目标。

课程专业目标仍延续传统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课程思政目标是基于“课程思政”的新事物。“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思政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延伸出有关个人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民族情怀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其核心目标即“立德树人”[2-3]

“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将“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关爱社会的人文精神”等综合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目标,从而在课程目标层面体现出明显的“思政属性”。

2 食品微生物学思政元素挖掘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与食品生产、食品储运、食品检测及食品安全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学科研究、发展和实践进程中有许多事件和人物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优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在专业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1 培养家国情怀,实现文化自信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微生物学发展的经验时期,中国古人已经在农业、酿造业、免疫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古籍《齐民要术》中就十分详细地描述了食醋的酿造,并指出醋坛应放于高处,远离潮湿,以防止霉菌滋生[4];在农业上,中国古代民间早已实行瓜豆轮作;此外,免疫学的最早起源其实也在我国,唐朝时期,古代中医就开始用“人痘”预防天花,后流传至俄罗斯、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直至18世纪“牛痘”发明,沿用1000多年。在现代微生物学史上,我国学者汤飞凡放弃在哈弗的研究工作,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在极端困难和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为祖国生产抗战急需的抗生素、血清等,并研发了鼠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疫苗,为我国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许多微生物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有科学家愿意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一切。在原核微生物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冒着失明的危险,给自己接种致病菌,成功分离出沙眼病原菌衣原体,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沙眼“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5];王二涛研究员更是在研究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关系时发现,脂肪酸才是两者间碳水化合物传递的主要形式,这推翻了传统认知,并改写了教科书[6];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为研究胃炎致病菌,不惜以身试菌,发现幽门螺杆菌。这些事件不仅使学生扩大视野,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2.3 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在病毒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围绕“新冠病毒”展开学习,尤其可以提到2020年春节前夕,84岁的钟院士更是临危受命,挤高铁紧急从广州赶赴武汉,夜以继日奋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糖丸爷爷”顾方舟教授为保护婴幼儿免受脊髓灰质炎感染,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并不惧生命危险,亲身进行临床试验,他发明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儿童。无论是钟南山院士还是顾方舟教授,他们无怨无悔的为公共卫生事业无私奉献,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3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思政”开展模式

    随着各线上学习平台功能越来越完善,慕课资源越来越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课开始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课堂改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思政”开拓“第二课堂”,更好的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学习中。

3.1 线下教师引导

“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政学习搬到专业课堂,而是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够以多种形式和形态存在于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也可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教学。“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同样在将“思政元素”引入的过程中,在有限的线下课堂,教师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深入思考。线下课堂教师主要从自身榜样、专业相关思政故事、鼓励学生在成果展示及讨论中渗透思政元素等方面来引入“课程思政”。

在线下课堂中,最直观的“思政”教学就是教师本身。作为学生最直接能看到、感受到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是最能影响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时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教师除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堂课外,还要时刻注意自己与学生交流时的言谈举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身体力行的为学生展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教师在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的同时,更要注意如何自然的融入专业课程,切忌生硬插入,为了思政而思政。如在教授病毒知识点时,不妨以学生们熟悉的新冠病毒为模板,介绍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增殖、传播,以及致病性等专业知识,同时可以自然的引出我国在防止新冠疫情方面的各项举措、彰显的大国风范,以及在抗疫战场上涌现的英雄们。当然,专业课课时有限,因此思政话题不易过度展开,点到为止即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交给学生们课后学习。

3.2 线上学生各抒已见

线上学习可以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好的把握学习主动性。在专业知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线上通过慕课自学、讨论知识点相关话题、线上测试等教学手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学生除了能更好掌握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要求外,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知识的知识面。在“课程思政”的引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线上途径,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学习通等平台的讨论区,正好为我们“课堂思政”的线上学习开辟了新途径。譬如在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发展史后,发布线上讨论话题:查找资料,谈谈还有哪些中国古代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例,以及从古至今中国涌现的各位学者在微生物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等类似话题,使学生在进一步习食品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课堂上未提及到的中国古代文明,以及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在学习病毒后,布置线上讨论:查找资料,谈谈我国在新冠疫请期间有何防疫举措?让学生在掌握病毒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更是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一些以项目为导向的开放性实验设计课后作业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譬如在学习“遗传变异”相关内容前,布置预习作业,设计实验验证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在学习“食品安全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对快餐店食物进行微生物检测等,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加强其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此外,教师在组织专业知识线上小测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含有“思政元素”的考题。如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考题中,问“沙眼病原菌衣原体的发现者是哪位科学家?”;在非细胞型微生物的考题中,问“世界上最早开展“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病毒的是哪个国家?”;在微生物与食品生产的考题中,问“中国古籍《蓬拢夜话》中记载“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醢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这里的“醢腐”是指腐乳,那么“变色生毛”是指什么呢?”[7]等试题设置。在测试试题中也引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相关“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

3.3 课程思政成绩评价

将课程思政成绩纳入到专业课总评成绩中,是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课程思政”的一条有效举措。

我们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中,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每一个教学单元设3学时,其中1学时为线上,2学时为线下,共划分10个教学单元,加上期末考试的2学时,共32学时。其成绩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占到总成绩的70%,而期末考试成绩则占30%。本课程在加入课程思政后,我们将把课程思政的成绩评价也加入到平时成绩中。

在成绩评定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来评价课程思政成绩:(1)教师在课前需要在学习通平台上上传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课程预习,以及话题讨论,每次讨论话题中必含一个课程思政相关话题,教师通过平台统计数据及话题回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指标之一。(2)教师在充分结合章节重点内容后定期布置课程任务,以4−6人为一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等,围绕课程任务,自拟题目,以书面或 PPT 形式进行课堂汇报,对涉及“课堂思政”,如例举科学家事例或引入科学事件的小组增加1−5。(3)教师在平时作业和小测、期末测试中均加入适当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含有“思政元素”的考题。最终总成绩构成中,平时成绩中思政元素的成绩平均占比为10%。

4 总结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更要做到“教育”,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外,还要广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升自已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感性,才能真正担当“教书育人”之责。

总之,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只要教师利用好线下教学课堂,和线上“第二课堂”,用心将思政教育巧妙结合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必能实现专业课课堂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为我国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素养、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沛刘宗怀石峰工科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金钥匙——步线行针修大纲,匠心独运筑教案[J]. 广东化工, 2020, 10(47): 174-175.

[2] 赵洱岽, 于彤彤, 刘力纬, . 育心明德 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9): 54-57.

[3] 尹晓盼. 最洁净校园行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 台州学院学报, 2018, 40(2): 90-92, 97.

[4] 王玮, 张宝善, 李亚武,等. 对《齐民要术》中食醋酿造的再认识[J]. 中国酿造, 2013, 32(8): 163-166.

[5] 张庆华, 宋增福, 张旭杰,.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 No.372(30):79-81.

[6] 姜伊娜, 王万晓, 谢秋瑾, 等. 植物借助共生菌根和寄生真菌转移脂质维持生长定植[J]. 科学, 2017, 356(6343): 1172-1175.

[7] 梁志宏, 庞敏, 郑浩. 中国传统食文化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7): 57-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