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dazhongwenyishe@163.com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举措
李明怡,杨 玲 ,李文俊,张盛权
(四川轻化工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 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经由实际出发,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着眼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呈露的主要问题,试图提出部分可操举措。最后,客观看待大学生之于高校学习及综合能力发展的态势,高校需要构建跨学科式交融、理论与实践挂钩、校内与校外合作的多元化、复合型的“双师型”型师资队伍,助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问题;举措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竹浆短序漂白虚拟仿真设计与操作师资培训》(编号202102072055);2021-2023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虚实、知行、协同、求实”四要领驱动下的制浆造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 “虚实结合、理实一体”教学理念下《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21-1065、JG-2132)。
[作者简介]:李明怡,(1994-),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杨玲,(1969-),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学士,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竹材制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Zigong ,Sichuan 643000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a hot spot of social concer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focuses on the main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rying to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measures.Final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a diversified and compound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ink, and on-campus and off-campus cooperation, so as to help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social problem;measure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记录。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874万人;2021年约909万人;2022年约967.26万人;2023年高达1158万人。基于此,“就业难,就业难度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严峻的社会问题。就该种趋势来讲,诸多高校依次举办教育实践培训,以调整安抚毕业生心态,提高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但据整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之所以呈现出“疑难杂症”态势,除了高校开设的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自身定位偏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外,其与社会就业创业市场、政策制定及导向等多方面影响也存有必然联系[1]。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分析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有两大职业生涯选择,即就业与创业。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创业是一种比一般就业更艰巨的就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两者的关系分析如下:
(1)就业与创业的目的: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创业是一种比一般就业更艰巨的就业。两者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助益社会稳定发展;两者区别是:就业是到他人创办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寻求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通过劳动获得一份收入的行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判定[2]:①是否具备就业条件,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②收入条件,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③时间条件,每周每月工作时间长度。就创业来说,属于通过个人创办事业。通过创业者组织、运营、服务、技术、创造力等多种能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办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行为,一种可以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2)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不一样。就业可以选择当今热门的获自己有兴趣爱好的职业去实现人生价值,而创业往往更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主性相对会多一些;
(3)就业创业需要能力和资源:如果仅有想法,没有能力和资源,更未付出实际行动,那么就业创业都难以实现理想。创业者通常要求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经营技能;而就业者通常具备一项专业技能即可开展工作;
(4)面临困难:就业与创业过程中都会遭遇困境,都需要去面对,找到问题的解决措施。不过创业难度较大,风险较高,论及损失,也比就业更大。
(5)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创业者不但解决自己就业,而且还提供他人就业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就业问题排忧解难,带来更多社会价值;而就业依赖于创业,如果社会上创业人数减少,则会出现大量失业者,即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
(6)自主权和才华施展平台:创业者自主权大,企业属于创业者,其有权在企业平台上“施展才华”;而就业者只能在企业分工下的有限岗位上发挥个人作用,才干的施展往往受到一定限制。某种特殊环境下,或许个人拥有好的见解,但由于种种原因想法无法得以实现。
2.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总体规模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结构失衡,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因结构调整和产业化重组,导致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做的些许讨论。
(1)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业创业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化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局。当代大学生虽然在学校里掌握了较为系统化、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较为匮乏,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需要大量综合能力较强的、拥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年轻人[1]。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扩大,不仅需与同城市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竞争,还包括其它地区的毕业生。为此导致其面临找不到工作或难以胜任工作的困境,无法进行有效创业,使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惶恐与不安。
(2)就业创业工作流于形式,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比以前接收更多复杂难辨的信息,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容易对自身定位、环境认知出现偏差,不明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到个人就业观念,这对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3]。并且不少高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也并未从市场需求来改变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另外,在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方面往往深度广度不够;整个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指导理念。虽然设立了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也聘请校外专业领域教师在学校开设讲座,为学生解惑答疑,但这类普及性教育类理念略显枯燥乏味,学生也未曾自发认识到这类讲谈的重要性,因此在听课时往往走神,最终难达到预期效果[4]。再者,不依靠外界的帮助和指导,大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对未来有较为清晰的定位。
(3)大学生对国家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到位
近来,我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免费创业培训、小额贷款贴息、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扶持等;高校也成立了就业创业园区,搭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鼓励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对有志创业大学生提供工作场所、筹备资金、跟踪扶持等服务。但是不少大学生面对创业难度大、风险高,以及对政策不了解等问题,不得不知难而退,加上一些老师在日常授课中会提及部分大学生创业失败的真实案例[4],并未过多鼓励学生将事物一分为二,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地看待问题,因此学生听后产生畏难情绪,创业积极性减弱。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担心出错,只能将想法埋在心里,按部就班地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
(4)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管理矛盾
受到诸多经济利益影响,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理想的功利性,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而其服务社会意识在削弱,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性。不少大学生对理想工作的追求是“大城市、升职空间大、薪资高、双休、不上夜班不下基层”。据统计,现代毕业生在单位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选择科研院所、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在地区和岗位上很少志愿去西部地区、小城镇或选择一些基层岗位。综合上述所言,这就导致很多岗位需求失衡,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此外,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对于薪资待遇和工作时间的界定不清,薪资范围较宽,工作时长和加班制度较模糊[1]。再者不少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偏见,注重毕业生学历,更愿意招聘“双一流”毕业生,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更甚,部分单位进行人事招聘时存有性别歧视倾向,譬如一些企业公司在招聘场上拒绝女性应聘者,这类偏颇的不公正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部分企业在招聘时过于追求缩短时间和减少人力成本,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考虑不周,让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工作氛围产生怀疑,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导致他们频繁更换工作等现象较为普遍。
(5)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如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而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中面临地域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另外就业市场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加大了就业难度,在过去,专业与技能匹配度相对较高,如今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工作类型和职位,大学生往往需要在这些新的就业方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举措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列世界第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不断增加。而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努力。为解决其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方面的举措。
(1)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就业难现象已成为社会严峻现象中的一部分,需要国家社会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政策做相应调整,以扩大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首先国家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利用政策杠杆吸引更多企业和外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1];同时加强就业创业观念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材观、就业观,在就业中形成良好心态,切忌好高骛远;其次需要进一步健全立法体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制保障,减少由于刚入社会的大学生因阅历浅经验薄易遭遇欺骗的几率;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作用,社会各界各组织齐心协力,打破这种地区差异性的分割局面,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给大学生更多选择。
(2)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大学生,而且还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5-6],更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时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第二,需要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提升能力和素养的助推器。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提前较全面认识到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同时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结合社会外部环境变化,将新的社会元素融入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价值观和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发展建议和支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也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第四,搭建教学实训平台,实施研究性课程、创新性实践、综合性实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立大学生科技园,建立孵化基地,资助学生创业,从而利于学生树立创业信心,增加创业热情,为更好创业奠定基础。
(3)加强校企合力育人,提升就业创业质量,发展壮大企业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国家事业接班人。校企合力育人是当今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发展趋势[7-8]。高校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成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在教研中取得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到企业,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学生在参与工作中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增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
另外企业还应需进一步优化工作制度和管理体制:①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工作,使企业各部门发挥最大效能。②通过技术改革创新,以及员工技能培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量和劳动强度。③具有长远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企业的兴衰成败离不开人才队伍,企业的价值要靠人才来实现,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为此企业要切实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实现企业长久发展。
(4)大学生调整自身就业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面对严峻就业、创业压力,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素质、能力、专长等方面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其次,做好职业规划,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并根据实际就业、创业情况进行后期调整和完善。第三,在校期间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为就业创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另外还需寻找创业资金。可向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或亲友寻求创业资金资助;了解政府扶持政策,申请相关创业扶持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还应通过多渠道了解社会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如积极参与就业观教育活动、就业创业比赛、实训实践等活动,拓展自身视野,磨炼技能,提升素养,从而更好转变角色,适应岗位需求,逐步实现就业与创业。
四、结语
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供需失衡”导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观需要逐步走向务实与理性,同时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各自承担其责任,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这类合力举措将有效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就业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 孙妍然,丘雪萍,陈又华,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特点、现状以及路径的分析[J].泰智,2022,(07):64-66.
[2]就业与创业的关系解析[OL].[ 2021-03-12].http://wenku.baidu.com.
[3]孙小果.高效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0,(11):73-74.
[4]魏远耀,蔡晨阳,徐鼎博.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J].人力资源开发,2023,(03):22-24.
[5]杨玲,肖雄俊,李文俊,等.竹浆氧脱木素工序生产仿真平台建设及应用实践[J].纸和造纸,2022,41(3):29-33.
[6]杨玲,刘一山,张永奇,等.基于OBE理念的《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纸和造纸,2021,40(5):39-42.
[7]杨玲,李文俊,刘一山,等.对当代制浆造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纸和造纸,2022,41(2):36-39.
[8]杨玲,张永奇,李文俊,等.虚仿实验反哺“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6):144-148.